一、引言
沖擊地壓是礦山壓力的一種特殊顯現形式,具有極大的破壞性。2005年,阜新孫家灣煤礦沖擊地壓誘發的“2.14”特大瓦斯爆炸事故造成214人死亡、30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4968.9萬元;2011年,義馬千秋煤礦“11.3”重大沖擊地壓事故造成10人死亡、64人受傷,400m巷道嚴重受損,直接經濟損失2748萬元。隨著開采深度的增加,沖擊地壓將成為21世紀煤礦開采面臨的主要頂板災害形式。
關于沖擊地壓發生機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尚待進一步完善與發展。正如沖擊傾向性理論認為,煤巖體沖擊傾向是沖擊地壓發生的必要條件,從這個理論出發,分析軟煤巖的彈性能指數WET、沖擊能量指數KE和樣本的動態破壞時間DT,會得出沒有沖擊傾向的結論。如遼寧某礦“三軟”煤層硬度系數僅為0.3,702工作面發生沖擊地壓致使沿空順槽超前91m巷道破壞殆盡。案例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如果改變應力的加載方式和加載時間,沒有沖擊傾向性的煤層也會發生沖擊地壓。譬如用手指捏壓泥球會成餅狀,而用錘擊打臺面上的泥球,錘下所剩無幾或者就是這個道理。
因此,作為工程實踐和預防而言,現場人員弄懂沖擊地壓的發生機理,相較于對什么條件下會發生沖擊地壓、什么生產狀況下存在發生沖擊地壓的可能(危險)需求,則顯得尤為重要、突出。
二.沖擊地壓防治模塊化設計
根據對沖擊地壓發生的力源分析與發生時狀態統計,結合工程實踐,新巨龍防沖團隊將最易導致沖擊地壓發生的狀態設計為“礦震型”、“結構型”、“動應力耦合型”、“煤柱型”、“卸載型”、“水平結構失穩型”、“沖擊載荷型”和“端頭扇形板型”等八大沖擊模塊,實行分類管理、分塊治理。
1.“礦震型”沖擊模塊
原理:煤系地層結構中高位基巖有堅硬巖層(60MPa×10m),隨采場面積擴大,堅硬巖層出現大面積懸露、彎曲、破斷和滑移形成沖擊動載荷,沖擊動載荷以脈沖波或彈性波形式進行加載,并且發生的時間極短,以下伏巖層為載體向煤巖體深部轉移,在煤層的薄弱處釋放,產生沖擊地壓。
(1) 高位關鍵層破斷
隨采場擴大,上覆高位巨厚礫巖層基底與下伏巖層離層,在達到極限跨距時,礫巖層破斷產生礦震,能量巨大。此類震動多為低頻大能量震動事件,一般中低頻監測系統會有清晰記錄。這種礦震無法準確預測發生的時間、位置和強度,系統一旦有記錄,或導致采場發生沖擊地壓,抑或不發生沖擊地壓,取決于礦震能量傳遞過程中的衰減程度,或采場有沒有薄弱點。其中,支護強度不足,特別是護表強度不足,也是同等能量礦震誘發沖擊的重要控制環節。
低應力、低密度、強支護是防范該類沖擊的重要措施。
(2)斷層巖柱高位斷裂
斷層煤柱、大巷保安煤柱等一側采空或兩側采空后,煤柱體會形成孤立體。隨采空區覆巖冒落破壞,孤立煤體形成頂底寬、中間窄的“瘦金體”(橫截剖面)巖柱體,特別是兩側采空,或采空區處于斷層下盤中時,采空區達到足夠面積,巖柱體會在高位產生錯斷,產生礦震。
礦震發生后無外乎兩種結果,一種是,在脈沖波或彈性波向采場傳遞過程中,能量衰減迅速,到達采場時剩余能量不足以誘發沖擊地壓。另一種是,如果殘余能量足夠大并對采場煤巖進行加載,則又會出現兩種結果,一是現場有薄弱點,如高彈性沖擊災害體、高應力沖擊災害體、高密度沖擊災害體、災害體支護薄弱,則發生沖擊地壓;二是現場做了充分的預處理,高彈性災害體塑性化、高密度災害體疏松化、高應力災害體低應力化、淺表高應力轉移深部化,在采場圍巖中形成沖擊能吸收帶,則不會發生沖擊地壓。
可以看出,礦震何時發生、能量多少、強度多大,人力不能左右。治理此類沖擊地壓的有效途徑,只能是制造本安采場。
2.“結構型”沖擊模塊
采掘形成的圍巖結構或采掘與地質構造共同形成的圍巖結構,在以靜應力為主的作用下,圍巖結構體發生沖擊地壓。如停采線煤柱沖擊、大巷間煤柱沖擊、孤立煤體沖擊、過聯巷沖擊、小寬度工作面沖擊、區段煤柱沖擊和斷層煤柱沖擊,其與采掘速度關系不大,主要與高位覆巖結構及支撐圍巖的狀態有關。
(1)聯絡巷形成應力孤島
山東某礦3302工作面末采推進到距前方垂直聯絡巷100m時,工作面軌道順順槽超前發生大范圍沖擊破壞,聯絡巷片口處底煤突出,超前單體支柱傾斜、彎曲、交叉、爆缸等。主要原因是工作面與前方聯絡巷形成孤島煤柱,采空區、順槽兩巷與聯絡巷形成卸壓低應力帶,煤柱中心應力集中,隨工作面推進煤柱漸小,中心應力核集中系數越來走越高,直至整體失穩沖擊。巷道沿煤層頂板施工,底煤加劇了沖擊破壞。
該類沖擊地壓的預防措施,可以是施工深孔大直徑預卸壓鉆孔,或者是深孔高壓水預裂技術或深孔爆破技術,破壞或降低孤島核心應力集中程度。工程實踐表明,深井厚表土大采高工作面,類似應力孤島效應啟動距離為超前工作面120m。因此,各類沖擊地壓預防措施必須在此距離前完成。
(2)獨立煤體結構
山東某礦35000工作面前方320m的采區集中巷發生沖擊地壓事故,導致區域內兩名在岔口休息的工人遇難。工作面距離前方集中巷較遠,開采擾動輕微。主要原因是集中巷間距小,聯絡巷切割形成獨立煤體,長期高靜載煤體蠕變達到極限平衡狀態,在沒有動載或受微擾動即可發生沖擊地壓,厚底煤加劇了沖擊地壓強度。
對此類重大沖擊危險源的管理,必須堅持六有管控,即“有措施、有排查、有檔案、有標識、有監控、有主體”,除預處理以外,還要對災害體進行全頻段震動場監測、全時域應力場監測,確保防范實效。
(3)不等寬煤柱體
包括不等寬的區段煤柱、不等寬的孤島煤柱、不等寬的斷層煤柱等。如內蒙古某礦1905S回風巷發生一起沖擊事故,煤體沖出掩埋一名員工達9個小時后獲救。1905S回風巷沿空掘進,為創造等長開采條件,區段煤柱由開門的35m逐漸變窄,區段煤柱12m時,迎頭后17m上幫發生沖擊。山東某礦一工作面為不等寬孤島煤柱,前段煤柱寬120m,隨掘進煤柱逐漸變窄,沖擊時煤柱寬度剩余80m左右,造成100余米巷道報廢,6人死亡、2人重傷。某礦1301N下平巷推進前方與FL10斷層形成小角度接近,在巷道距斷層走向法線距離小于100m時,巷道動力現象強烈,小于70m后,迎頭板炮頻繁、劇烈,員工不敢入內施工。
無論是區段煤柱還是煤柱工作面,無論是由寬煤柱向窄煤柱掘進還是由小煤柱向大煤柱掘進,都存在一個應力平衡點問題,都存在應力集中系數上升的趨勢,在達到煤體失穩的極限條件時,會發生沖擊事件。
(4)超寬區段煤柱
大區段煤柱是形成沖擊地壓的災害體。根據采空區側向支承壓力監測結果,結合基本頂巖板結構理論,中厚煤層基本頂側向斷裂線處于采空區外5-6m范圍內,即內應力場;之后為外應力場,應力峰值處于20-30m左右。也就是內應力場寬度6m、之后10m基本就進入外應力場應力增高區,直到應力峰值后下降。中厚煤層區段煤柱留設20-30m,正是違背了巷道不得布置在側向高應力區域的原則。采空區側向高應力與本工作面超前支承應力疊加耦合,大區段煤柱發生沖擊地壓在所難免。如黑龍江某礦3924工作面由實體進入3922采空區20余米,工作面區段煤柱發生沖擊地壓,導致2死1傷事故發生。
治理方案,一是采取無煤柱或小煤柱掘巷設計,有條件可采取負煤柱掘巷,規避巷道布置在采空區側向高應力區。二是采取大直徑鉆孔高強度預卸壓,破壞區段煤柱結構,弱化區段煤柱沖擊能力。
(5)底煤結構
山東某礦3301工作面停采后,超前130m至310m范圍內發生底煤突出沖擊事故,導致兩名工人遇難。事故的主要原因,除采動超前支承應力影響外,停采線外存在的斷層和巷道群形成了高應力背景,特別是巷道沿煤層頂板、留厚底煤施工,形成了底煤沖擊結構體。事故現場巷道頂板、兩幫幾乎沒有破壞,強烈顯現就是底煤突出導致傷害事故。
防治底煤突出的措施,一是不設計留底煤工程;二是對已產生的底煤進行弱化處理。當底煤厚度大于0.5m且小于2m時,在巷道兩幫高于底板0.2m、斜下扎45°施工底腳卸壓孔,間距1m、孔徑φ89-120mm,鉆孔垂直于煤層,孔深至底板巖石。當底煤厚度大于2m時,除施工底角鉆孔外,按不大于5m長度施工斷底卸壓孔,避免在巷道走向方向形成長桿效應。同時要對幫部煤體施工大直徑鉆孔預卸壓,將應力轉移到煤體深部。
“結構型”沖擊的治理途徑,一是盡量規避沖擊結構體的形成;二是破壞弱化沖擊結構體,特別是要對結構體核部實施鉆孔預卸壓、水力致裂或爆破,塑性化核部高應力體。對于保安煤柱,特別是雙翼采區的保安煤柱,靜載蠕變沖擊危險較高,同時因為受到多次開采疊加擾動,更具沖擊危險性。
3.“應力耦合型”沖擊模塊
掘進應力、回采應力和采掘工作面相互擾動導致圍巖中應力疊加過度集中,從而誘發沖擊地壓。引起魯西南地區煤礦“采動型”沖擊地壓的3個主要原因是,在地應力接近或超過臨界沖擊應力后,由于“掘進速度”、“回采速度”過快或“采掘工作面相互擾動”,圍巖中應力積聚是發生此類沖擊地壓的根源。
某礦2103皮帶順槽延長段在掘進過程中發生沖擊地壓事故,導致周邊260m巷道損毀,并造成1死5傷。此次沖擊地壓事故屬于典型的“應力耦合型”沖擊。
4.“煤柱型”沖擊模塊
多煤層開采時,上覆煤層或下伏煤層中有遺留煤柱,都會在開采煤層中產生高度應力集中。開采煤層接近煤柱影響區域,極易發生沖擊地壓事故。如黑龍江某礦17層工作面發生沖擊地壓,鼓起的底煤將工作面上,下出口堵塞,電話確認工作面有16人被困,事故造成5人遇難。
5.“卸載型”沖擊模塊
高集中應力沖擊災害體受高強度約束達到極限平衡狀態,由于施工破巖或支護解除,深部高應力體應力釋放產生沖擊。山東某礦綜放工作面推進至距前方聯絡巷116m時,聯絡巷開始施工拆除幫部支護工程。施工初期發生一起震源位于煤層內淺表沖擊事件,以至于聯巷片口處剛性工字鋼棚變形、一名管理人員因手扶巷幫被震倒。
治理方案,一是對待解除支護區域預卸壓施工,降低應力程度;二是控制施工時機,必須在超前200米完成拆除工程;三是拆除工程與采掘活動不得平行作業,降低相互擾動強度。
6.“水平結構失穩型”沖擊模塊
大跨度巷道、三岔門等,由于頂板錨桿、錨索的夾持、懸吊作用失效,導致水平結構破壞,會產生來自頂板方向的沖擊事件。
山東某礦開拓大巷沿煤層底板施工,矩形斷面5m×4m,已成巷多年。由于頂板淋水腐蝕性嚴重,頂板支護錨索銹蝕殆盡,2016年11月,近100m巷道頂板沿走向,巷道中心整體破斷,形成較長倒V型裂縫,而兩幫煤體幾乎沒有破壞、甚至沒有出現輕微變形。主要原因:一是巷道頂煤本身具有沖擊傾向性;二是錨索懸吊失效,頂板煤層下沉達到極限,水平結構破壞,整體失穩沖擊。
治理方案:一是優化頂板支護參數,用全錨錨索防止支護材料銹蝕,提高支護系統剛度;二是增加可縮性架棚支護;三是控制兩幫卸壓強度,確保巷幫支護能力。
7.“沖擊載荷型”沖擊模塊
中厚及以上煤層直接頂較薄,或沒有直接頂的煤層條件,煤層采出后,直接頂冒落后不足以充填采空區高度,基本頂在達到極限跨距前,其自身彎曲下沉不能觸矸,以至于基本頂在達到極限跨距時,采空區冒落矸石與基本頂之間形成較大的沖擊空間,巖梁破斷時產生的沖擊載荷直接加載到采場支架和超前煤壁上,導致沖擊事件發生。
鄂爾多斯礦區部分煤礦大采高工作面,直接頂偏薄,冒落直接頂不足以充填采空區,堅硬巖梁懸跨距較大,基本頂初次來壓與周期來壓期間,支載系數大,動力顯現強烈。
8.“端頭扇形板型”沖擊模塊
端頭“弧形扇板型”沖擊事件,是薄煤層或中厚煤層,堅硬直接頂,自承能力較強,在達到其極限跨距前,頂板在采空區觸底,煤壁受到頂板下沉和底鼓應力形成楔形擠壓。如果是沿空開采,則側向采空區對超前巷道煤體同時也產生一個楔形擠壓,在端頭形成疊加的弧形扇板,即形成扇形沖擊危險區。
黑龍江某礦薄煤層堅硬頂板(泥灰巖)工作面,沿空巷超前30m和端頭以下30m屢次發生沖擊事件。分析發現,該礦采空區采用緩慢下沉法管理頂板,頂板在采空區遠端觸底后,因頂板下沉和底板鼓起,會對煤壁產生楔形受力,超前側向與工作面煤壁應力疊加,最終在端頭處形成應力疊加區,即扇形板高應力區。治理方案,一是對扇形應力區域煤層施工大直徑卸壓鉆孔,消除淺表高應力;二是對煤壁切槽(或通過卸壓孔)降低煤壁高度,形成“縮口”效應,阻擋和吸收深部沖擊能量。三是不建議采用大工程量的斷頂措施,經濟效益不劃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