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煤礦企業對我國GDP貢獻較大,是我國能源供應的基礎。因此,礦山企業健康穩定持續的發展,對我國國民經濟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可持續發展是80年代初在國際上開始提出的。進入90年代越來越多的國家把可持續發展放到經濟發展的首位,并提出各自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和對策。實現煤炭工業的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目前煤炭經濟發展的關鍵。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煤炭行業總體上蓬勃發展。但是,由于其行業的特殊性,煤炭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受諸多因素的制約:安全生產問題,環境破壞與資源減少問題;礦區不能留住人才,不能合理的利用人才問題,也就是人才問題;此外還有礦區社會的和諧發展等問題。這些問題對礦區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不良影響。只有這些問題都能得到合理、有效的解決,礦區才能持續穩定的發展。
要解決制約礦井可持續發展的各個問題,就要全面提升礦井素質。礦井素質是一個新的概念,它是一個表現煤礦企業現狀及發展潛力的綜合指標。礦井素質由礦井能力、礦井形象和礦井作用的發揮這三個構成要素組成,它反映了煤礦企業對員工安全與健康的關心程度,維持正常、持續、安全生產的能力,以及為社會技術經濟發展、和諧穩定等所起的作用。提高礦井素質是解決制約礦井持續發展的各個問題,實現礦井的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1 提升礦井素質是解決安全生產問題實現持續發展的基礎
煤礦生產由于受地質條件、資源等因素影響,安全問題比較突出,安全生產一直是煤炭行業關注的首要問題。煤礦安全事故原因通常歸結為兩點:措施不落實,監管不到位。盡管通過加強監管和安全措施的落實使百萬噸死亡率和千人傷亡率雖有所下降,但與其他先進采煤國家差距還很大。其根本原因是我們的礦井素質還不夠高。僅僅找管理上的原因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從礦井素質的整個系統分析事故的緣由,從根本上找出實現安全生產的途徑。
從礦井素質的主要構成要素看,提升礦井形象,有利于創造安全的生產環境。礦井形象提升的一個途徑就是對井下安全生產條件的改善,首先要各種硬件設施達到一定的標準,然后加強對員工的安全、健康的關心程度及安全隱患意識,讓員工思想上充分意識到安全生產的重要性,發揮其主觀能動作用,并且有能力和條件去落實安全生產,從外界條件和員工自身這兩個角度出發,實現礦井的安全生產。
礦井能力的提升從人力、物力和管理執行力方面為安全生產提供了保障。比如,從人的方面:質勞動力,提高員工整體素質,人的素質的提高是實現安全生產的必要條件;物的的方面:增強員工的勞動保護措施,各設備的及時檢修,完善通風系統,使礦井能既安全又高效的生產;管理方面:科學的管理能力和執行能力,更有效的處理安全與生產之間的關系等,從根本上遏制事故隱患。
礦井作用的發揮方面的提升標志著在安全生產、技術進步、社會作用等方面取得了比較好的成果,并且得到了認可。必然會取得集團公司及社會的支持,為煤礦企業下一階段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支持,為安全生產提供更加完善的系統保障。
安全是發展的基礎。只有實現了完全生產,礦井才能夠健康的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才有可能。
2 提升礦井素質是解決資源與環境間的矛盾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煤炭是一種不可再生資源,隨著市場需求的增加和開采技術的提高,煤炭資源的開采強度不斷提高,煤炭資源量隨著人類的開發利用不斷減少。尤其是上個世紀后期,全國很多地區雨后春筍般出現了大量小煤窯,它們的開采技術落后,對礦工的人身安全保護不利,威脅到整個煤炭行業的持續發展。近年來,國家加強了小窯的治理和安全的監管,使得煤炭產量盡管成倍增加,但生產秩序總體上仍趨于好轉。但是,煤炭資源開發的資源、環境和可持續發展與對經濟效益最大化的追求之間的矛盾人為得到解決。
可持續發展最早提出就是針對資源及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來看的。煤炭開采要追求效益,就要以最少的投入獲得最大的產量,但是煤炭生產不可避免的會面臨環境破壞和資源緊缺等問題,這是矛盾所在。而從另一角度來說,資源不能持續利用,資源開發破壞環境的問題不能得到解決,礦井就不能持續發展,也就不能得到長遠的利益。在追求利益的同時如何保持環境、資源的可持續,適度的緩解矛盾,保證這三者之間的平衡,使這些情況能夠控制在合理的可接受的范圍內,就要靠提升礦井素質來實現。
在礦井素質的能力要素中,資源儲備、合理利用和擴展能力是其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進步,一些原有的由于技術問題而不能開采的資源,也可以進行開采,使井下生產布局合理化,同時提高煤炭資源的回收率,使煤炭資源得到充分的回收利用。還可以通過購買新的資源量或者解放地面村莊壓煤來增加礦井資源儲備。
提高礦井素質,使礦井的資源儲備量增加,資源得到合理利用,既能夠使礦井的服務年限得到延長,又可以保證經濟利益,實現了資源可持續發展。
環境的可持續性是永恒不變的主題。礦井及周邊環境,也是礦井素質中礦井形象的一部分。礦井地下水破壞的防治,大氣污染的及時治理,礦井周邊地區的綠化,地表塌陷區的充填與治理,矸石山的治理等等,這些都是對環境保護所作的努力,也是礦井素質提升的重要方式。因此,提高礦井素質,提升礦井形象,是實現礦區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之間存在著相互矛盾,礦山追求經濟效益與資源開發及環境保護之間也存在著矛盾。資源的開發勢必會導致環境的破壞,若減少資源開發或者投入大量資金來治理環境的破壞又與礦山追求的經濟效益相矛盾。綜合幾方面來考慮,只有提高礦井素質才是解決問題唯一的途徑。在資源開發的同時,保護周邊環境,不僅實現資源與環境的可持續,同時也能得到長遠的經濟利益,實現更大的利益,在保障資源開發與保護環境的前提下,實現企業的利益最大化。
提高礦井素質,不僅能夠使煤炭企業的效益得到保證,同時還能夠解決資源,美化環境,實現資源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使效益、資源和環境三者之間形成相互促進的關系。
3 提升礦井素質是提高人員素質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保障
人員素質的高低,決定著礦井健康持續發展的好與壞。礦區本身環境惡劣,地理位置一般處于偏遠地區,生活不方便,基礎設施相對落后,加上煤礦工作條件艱苦等多種因素導致很多煤礦急需人才不愿意到礦區工作。并且還有一些礦上原有人才的流失,引起礦山人才缺少,進一步導致礦區的發展緩慢甚至停滯不前,人才缺乏和人才機構不合理已經成為礦區的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
要留住人才,還是要靠礦山素質的提升。首先是為員工提供優厚、穩定的收入的作用。這是職工解決生活問題的重要保障,是職工最根本的利益。在生活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員工才會為企業的發展盡心盡力。在上世紀末我國煤炭行業的低潮時期,煤礦職工連基本生活都不能得到保障,這使煤炭行業的大量人員流失,部分企業不能持續運營下去,何談持續、穩定的創收。要維持企業的運營,就要提升礦井素質,保障員工基本利益。讓員工能夠沒有后顧之憂的為企業做貢獻,也是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必要途徑。
其次,是人才的合理使用,促進其發展和展示抱負。尤其對一些剛畢業的大學生來說,都希望自己的能力能夠得到他人的認可,希望有個施展才華的舞臺,實現自我價值。提升礦井素質,礦山就能夠提供這樣的一個空間,合理分配使用員工,使人才的作用充分的發揮,培養一些潛力巨大的人才,既有利于提高組織實施安全生產的能力,也會使各方面有不斷的創新,有創新就會有發展,以此來促進礦山的可持續發展。
第三是為員工創造安全、優美舒適的工作環境。這是企業對員工生活上的關心,增加員工對企業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以主人翁的態度來對待企業,用心經營、用心管理、用心工作,吸引越來越多的人才來為礦山服務,形成良性循環,勢必會讓企業健康、持續的蓬勃發展。
因此,提升礦井素質,能促進人才的培養和引進,進而促進可持續發展。
4 提升礦井素質是促進礦山和諧穩定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社會性是人的重要特征之一,我們生活的社會能和諧穩定的發展,能否發展到一個較高的水平,是這一個社會能否持續發展下去的重要因素。由于煤炭行業的發展,礦區也逐漸以一個小社會的形態存在。即將一個礦區,看作一個社會的縮影,并承擔一定的社會功能。近年來,對礦區這個社會的看法是,社會發展水平總體較低,主要表現就是職工受教育程度低,生活設施不完善和礦工的平均生活水平低等等。
礦井素質提升有助于企業更好地履行社會職責。
首先,礦井對精神文明建設方面的作用,體現在礦井在熱愛國家、愛護環境、互助互愛、勇于同邪惡作斗爭等方面起到的典范作用。企業做到公平、公正、公開,讓大家都有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有利于維護個人利益。
其次,礦井安全穩定生產的能力提高了,也是使礦井和諧穩定的必要條件。材料設備配件的保障能力和科學管理和執行能力、技術水準的提高和新產品的開發能力、生產緩沖能力等要素是決定礦井科學、正常生產的條件,也是企業穩定健康發展的根本途徑。礦井為員工提供優厚、穩定收入的作用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保障職工的基本生活能力,在體現自身社會價值的同時,使每個職工都能維持比較舒適安逸的生活水平,這些都直接關系著礦山穩定和諧發展。
最后,礦井在技術進步、科學發展及管理等直到示范和促進作用,說明礦井科學技術及管理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礦井的發展將是每個員工利益得到保障的基礎。礦井在生產技術、經營管理等方面取得長足的發展而起到的示范作用,無疑將促進礦井生產又快又好地發展,并且推進集團公司乃至行業的發展,從而穩定礦井的發展。
社會主義企業有推動社會和諧進步、人民幸福安康的責任。礦井素質提升標志著企業能夠更好地為社會發展進步及和諧穩定做出貢獻,是促進礦山和諧與穩定健康發展的根本途徑。
5 結論
煤炭開采由于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其可持續發展問題尤為突出。通過提升礦井素質,可以解決礦井安全生產問題,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之間矛盾問題,促進礦山企業培養和引進人才,創造經濟效益、創建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從而使整個礦區實現安全、和諧、健康、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新春,孫艷,陶學禹.應用神經網絡評價礦區可持續發展[J].中國礦業大學學報,2001(30)4:392-395.
[2]許滿貴,李樹剛.生產經營單位安全技術與管理[M].西安: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2-4.
[3]潘玉君,武友德,鄒平等.可持續發展原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田利軍(1964—),男,吉林前郭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在讀博士生,研究方向為煤礦科研和現場技術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