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朔礦區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區與平魯區交界處,礦區總面積376平方公里,煤炭地質儲量約為126億噸,為大型露天開采煤礦。2012年,為適應企業發展的需要,中煤平朔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煤平朔”)實行集團化運作。按照中煤集團“兩商并進、兩業齊發”的戰略部署,平朔集團定位為專注煤炭、電力、煤化工、生態產業發展,構建“煤為核心、電化兩翼、生態支撐、循環發展”的產業格局,打造世界一流能源企業。
礦區修復后的樣貌
1
攻克復墾難題,邊開采邊造地
晉西北地區自古被稱為“關外野人家”,但筆者卻在這里發現了一大片平整的土地,遍布著廣袤的綠色。站在觀景臺上,修整好后的田塊、泛著翠綠的紫花苜蓿映入眼簾,誰能想到這里曾經是龐大的煤田礦坑。作為改革開放的“試驗田”,中煤平朔把綠色發展作為鮮明導向。1985年,平朔公司就專門成立機構,專人負責礦山的環境保護和土地復墾工作。他們開始嘗試學習西方的復墾方式,在開采完的土地上大面積種草,但由于地貌環境的問題,植被退化非常嚴重,第一次嘗試復墾沒能成功。他們不但沒有氣餒,反而更加激發了斗志。平朔公司與山西農業大學、山西省生物研究所等單位合作攻關,決定采用“喬、灌、草相結合”的模式去解決單純草地復墾模式的土地退化問題。為了盡快解決當地環境治理遇到的難題,中煤平朔邀請了國內多方團隊和專家,希望能夠盡早拿出土地復墾方案。最終,復墾團隊提出了巖土分層剝離、分類堆放、分區復墾的方式。通過“剝離重構”這個方案,將黃土高原恢復成類似百萬年前的“黃土塬”,恢復大面積的平坦地勢,將耕地的單塊面積增加到300至1000畝,相當于改造之前的10到30倍。 作為中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干旱缺水的情況困擾著當地百姓的生產生活,如何保水保土成了新的難題?;诂F實情況,團隊提出一個大膽的構想——讓土地成為隱形蓄水池。他們把每塊土地又分成若干小塊,呈現一個一個的“田”字形,并稱為“畦狀整地”,四邊高中間低,不讓水往外流,這樣就減少了地表徑流,把有限的水以蓄代排,留在田塊里,解決了這一難題。平朔煤礦將土地復墾納入整個礦區開采方案,通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規劃設計和跟蹤評估,走出一條“采、運、排、造、復、管一體化”的路子。
2
從黑色到綠色,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
通過復墾,平朔煤礦生態系統的生產和服務價值明顯提升,單就礦區現有的約150萬株刺槐,以目前的價格10元/株計算,價值達1500萬元。平朔礦區還在安太堡礦內排土場建設了200多座日光溫室和17000平方米的智能溫室。記者在中煤平朔節能環保部主任賀振偉的帶領下進入生態復墾示范區的核心地標——中煤平朔生態產業園區。一位隨行的工作人員說:“以前這個山光禿禿的,沒有草,養啥都不行。為了吸引附近農民搞養殖,我們加大了幫扶力度,現在復墾后土地種出的牧草可免費為養殖戶提供飼料,羊群有了足夠的飼料,養殖合作社社員的收入也翻番,牧草養育了羊群,羊糞作為有機肥還地,畜牧養殖與牧草形成了一套新的生態循環系統。在做好生態環境治理工作的同時,我們還積極探索復墾土地的循環利用。近年來,礦區先后開展了牛、羊、雞、豬養殖,土豆、蔬菜日光溫室種植以及食用菌栽培、中藥材種植等試驗,已投入上億元發展現代農業。目前,礦區以復墾土地為核心的生態產業鏈已初具規模。此外,礦區還積極探索‘以工哺農’、資源型企業轉型發展、建設綠色礦山,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新型道路?!睆暮谏骄G色,不僅需要理念、需要資金,更重要的是需要堅定的信念和每一位平朔人持之以恒的付出。中煤平朔集團黨委書記、執行董事王祥生表示:“每年我們用多少土地,就要還多少土地,這成為我們的一項硬指標。礦區總有開采完的一天,希望我們離開平朔的時候能留下一塊新土地、一片綠樹林?!毕那镏?,極目遠眺,平朔礦區“礦在林中,林在礦中”。數萬畝的大型林地、草地、耕地,交互鑲嵌,蔚為壯觀,百里礦區搖曳在碧波綠浪中。這是近四十年,幾代平朔人秉承履行央企社會責任,持之以恒踐行“挖煤不毀環境、讓礦山重披綠裝”生態理念的結晶。經山西省生物研究所調查,礦區現有各類植物213種、昆蟲600余種、動物30余種,礦區生物多樣性日益凸顯,由于植物繁茂,引來多種動物來此定居,昔日寸草不生的礦區變得綠樹成蔭、生機盎然。多年來,中煤平朔集團公司累計投入資金23億元,完成礦區以及周邊區域綠化面積2萬畝,復墾土地6萬畝,排土場植被覆蓋率達95%。
3
產學研結合,校企合作上臺階
2005年,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與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礦共建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產學研基地。2008年末,中煤平朔集團先后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等多家單位合作完成《平朔礦區生態經濟重建及產業鏈延伸的總體規劃設計與實施管理》《平朔礦區生態農業暨旅游發展總體規劃》等項目,為平朔建設生態旅游礦區、綠色食品基地,打造和諧礦區提供了科學的指導方案。2012年,平朔公司被原山西省環境保護廳確定為綠色生態示范礦區建設單位,被原國土資源部確定為中德合作土地復墾低碳項目實驗基地。平朔礦區在對外合作科研的高度、廣度進一步得到提升,提升了公司在生態建設方面的科學管理水平。通過“校企合作 雙百計劃”,一是建立了14個標準化的野外實踐實習點,進行教育教學和科學普及,不僅融入了專業基礎知識,還結合了專業思政教育。二是建立了“礦-市-?。浚!庇行?、校內外優勢互補、滿足本科教學全過程的實踐教育基地,形成了從課程設計與實驗、綜合實習、生產實習到社會實踐層級遞進,“雙師型”培養的教育體系;三是在基地實踐教育的支撐下,相關建設經驗已在全國同類高校推廣應用。目前,平朔礦區已建成為“礦區土地復墾-山西朔州野外基地”、“國家級大學生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為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山西農業大學、山西大學等高校土地資源管理、土地整治工程、農業資源與環境、環境科學等專業的學生培養,提供了“親近自然、感悟科學”的實踐教育場所,開展教學實習累計3000余人次。平朔礦區的采礦復墾一體化模式受到國內外廣泛好評,礦山修復的“平朔模式”正在全國類似礦區推廣應用。
來源:中國礦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