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國煤炭科工集團太原研究院自主研發的智能化掘進連續運輸成套裝備在陜煤集團黃陵二號煤礦得到成功應用。該煤礦屬于復雜地質條件下的高瓦斯中厚煤層礦井,歷經三個月工業性試驗,該套裝備實現了巖巷最高進尺580米,月平均進尺450米的優異成績,極大推進了掘進智能化減人增效。
錨運一體 平行作業
該成套裝備運用“錨運一體 平行作業”連續機械化掘進作業新工藝,以空間換時間,實現工作面集掘、支、運、通風、除塵、供電、給排水、輔助運輸、遠程控制等平行作業,極大減輕了現場工人勞動強度,減員30%的同時掘進效率提高近25%,具有重大的工程實踐價值與行業推廣意義,為打造智能、高效、節能的掘進連續運輸系統彰顯出示范效應。
自適應隨動跟進 長距離蛇形運輸
該成套裝備創造性的解決了復雜地質條件下設備自主跟進、巷道起伏彎曲長距離運輸的難題,可實現長距離多級增減、“蛇”形運輸,自主調節行走姿態,為運輸系統在復雜地質條件下的自適應隨動跟進減小阻力,此外可用于開切眼、打聯巷。自帶雙層軌道,配備獨立的動力系統,方便工作面換向布置,降低自身對底板的破壞力的同時為可彎曲膠帶機提供行走軌道,實現了自主跟進、拉移、延伸皮帶的功能。
智能“衛士” 護安全
該成套裝備集成信號基站,可融入“5G+工業互聯網”,以高速無線通訊網絡為媒介,搭建掘進工作面智能化集控平臺,實現工作面裝備的聯動控制、數據監測等功能;同時該套設備集成的人員防護系統,實現人員和設備雙向預警,充分保證了掘進工作面安全、高效、快速運轉,真正意義上實現了科技“值班”保生產,科技“站崗”護安全的成果轉換。
目前,該套裝備已實現系列化開發,先后在國家能源集團、寧煤集團、陜煤集團等礦區得到成功應用。太原研究院將持續推進掘進工作面的智能化建設,為復雜地質條件下連續運輸成套裝備關鍵性技術突破注入不竭動力。
來源:中國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