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雙明, 1983年獲碩士學位,1995年評定為教授級高工,2017年評定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是煤炭資源與地質勘查領域有突出貢獻的專家。他長期在煤炭資源勘查生產科研一線工作,擔任局級副總工、總工15年。在找煤、探煤、采煤區地質環境保護方面均取得創新性地質成果,為部署煤炭工業戰略西移提供了科學依據,為開發鄂爾多斯盆地煤炭資源,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做出了突出貢獻。王雙明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2項排名第1,1項第7),省部級一等獎3項(均排名第1),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出版專著3部。帶著對王雙明院士的無限好奇,《當代礦工》雜志記者在中國煤炭學會第七屆五次會議上采訪了他......

2011年煤炭綠色開采現場會做采煤保水學術報告
情真義重,心系煤炭三十載
王雙明1955年5月出生于陜西岐山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談起自己的求學經歷,王雙明院士回憶說:“當時,高考制度還沒有恢復,我們農村只能通過層層推薦入學?!北M管那個時候教學制度還不規范,但是,時代的沖擊并沒有磨滅王雙明強烈的求知欲,但凡有一線希望,他都會為之拼盡全力。
1974年,王雙明被推薦進入了西安礦業學院地質系,在那里開始了為期三年的煤田地質與勘探學習,作為一個農家子弟,王雙明很珍惜這個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他從最基礎的知識開始學起,這一學,便與煤炭結下了不解之緣。從此以后,王雙明起早貪黑,不知疲倦,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開始了煤炭資源與地質勘探的學習之路。畢業參加工作后,王雙明繼續從事著與煤炭有關的地質工作,說到這里,王雙明不禁感嘆:“說起來也是,我和煤炭的情緣還是很深厚的,直到現在,一直沒有間斷?!蓖蹼p明的身上有著陜西關中人特有的質樸醇厚,簡單的情感數十年不變,反而隨著歲月的積累,變得更加深厚。無論走到哪里,經歷何事,他無時不刻感恩著的,都是最初給予自己學習機會的政府,無時無刻掛念著的,也是家鄉的父老鄉親。
眾所周知,煤炭地質的工作不好做,地質勘探的科研很難搞,然而,作為一名經過層層選拔的優秀人才,王雙明從不喊苦喊累。在煤炭行業能堅持多久,非??简瀭€人的意志力,以及對這個行業到底有多大的熱情。從過往的四十年來看,王雙明用他超凡的意志力,懷揣著極大的熱情,完成了一個又一個煤炭地質勘查項目,提交了一份又一件份地質勘查報告,從最初的興趣,變成了如今的深愛。談到這里,王雙明說“不是我覺悟有多高,只是覺得煤炭很重要,人人都要用它,處處都要燒煤,盡管這個行業很艱苦,總得有人去做。我在這個行業中成長,這個行業培養了我,即便當初有其他選擇的機會,我還是愿意把自己學到的知識貢獻給煤炭行業,就帶著這種樸素的感情,一直工作到現在了?!边@段話,看似漫不經心,實則情深義重,帶著陜西人特有的簡單淳樸,也透露著那股子柔情。

2011年在陜南野外地質調查現場
大任于斯,破解鄂爾多斯之謎
王雙明以優異的成績從西安礦業學院畢業后,被分配到陜西省煤田地質勘探公司工作,工作三年期間,王雙明考入了武漢地質學院北京研究生部煤田地質及勘探專業研究生,師從著名煤地質學家楊起院士和李思田教授,主要的研究方向是煤盆地分析。1983年畢業后,王雙明按原煤炭工業部的要求,放棄了留校任教的機會,又回到了陜西省煤田地質勘探公司工作,從事煤炭地質勘查生產科研工作的實踐以及進一步深造學習。之后,他被委任主持了“鄂爾多斯盆地聚煤規律及煤炭資源評價”這個國家重大地質項目。
在記者的采訪中,在談及這段經歷時,他首先給我們介紹了當時的大背景。改革開放后,我國東部煤炭資源面臨枯竭,煤炭工業戰略西移成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重大需求,也就是說,當時經濟發展迅速,工業生產也隨之迅速擴張,帶來大量經濟增長的同時,也產生了巨大的能源消耗,尤其是對煤炭的需求量大幅度增長。這樣一來,中國東部煤炭生產已經不能滿足高速發展的工業生產,煤炭資源的保障程度嚴重不足且面臨枯竭,王雙明院士說,“趨于枯竭就意味著煤炭生產必須往西走,至于走到啥地方去,這是個大難題?!碑敃r,主要問題就是缺乏地質依據,尤其是鄂爾多斯盆地,地理位置上承東啟西,但是全盆地煤炭資源總量及分布規律不清楚,能不能承擔煤炭工業西移重任?能不能建設大型煤炭基地?沒有可靠的數據支撐,這些都是嚴重制約煤炭工業部署規劃的問題。

2011年在陜南進行野外地質調查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原國家計劃委員會安排了一個重大地質項目——“鄂爾多斯盆地聚煤規律及煤炭資源評價”。它的意義非同凡響,主要針對的是解決鄂爾多斯盆地煤炭資源的開發難題,包括探明其煤炭資源的存儲數量、煤層的分布規律等,它的目的是最終完成鄂爾多斯盆地的煤炭資源的評價,這直接關系到當時我國的能源戰略布局問題。
恰逢此時,國內煤炭系統做煤盆地分析的專家相當少,誰能牽動這個計劃?誰能摸清鄂爾多斯復雜的煤炭資源分布規律?誰能解決中國煤炭工業戰略西移的重大難題?誰能成為那位為國家開發新資源的英雄呢?最終,經過多方面的考量,王雙明被認為是引領“鄂爾多斯盆地聚煤規律及煤炭資源評價”這個國家重大地質項目的不二人選。
王雙明主持鄂爾多斯重大地質項目以后,破解了成煤層位多、成煤作用復雜多變、成煤盆地后期疊合改造強烈和勘查資料嚴重不足等難題。用豐富的研究成果,確立了鄂爾多斯爾多斯盆地在煤炭工業戰略西移和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王雙明帶領項目團隊發現了成煤規律??蒲袌F隊對1456個鉆孔及102處實測剖面進行了系統研究,發現了電阻率、密度、放射性組合標志和垂直層序橫向變化規律,建立了等時地層格架和含煤地層綜合層序,確定了主要可采煤層的沉積類型和分布范圍,提出了大地構造背景轉換過程控制成煤期,沉積體系轉換部位控制成煤區的學術觀點,豐富和發展了煤地質學理論。
他成功地完成了項目給定任務,經過煤炭部組織的院士專家集體鑒定,一致認為:理論研究有創新,對勘查和開發有指導性,可以作為煤炭工業戰略西移宏觀決策及領導部門規劃部署的重要參考?,F如今,王雙明的研究成果被廣泛應用,并且在煤炭工業戰略西移中發揮了重要的基礎作用。值得一提的是,“鄂爾多斯盆地聚煤規律及煤炭資源評價”在1997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目前,盆地內已規劃部署6處大型煤炭生產基地,煤炭產量已占全國40%以上。

2012年麟游北部找煤區在一線研究含煤地層
鐵骨柔腸,壯士力挽民生難
鄂爾多斯盆地地表復雜,有黃土、沙漠的覆蓋,大型機械設備很難進入,非常不利于大型煤礦的開發建設,據王雙明院士介紹說,當時國家急迫地想要盡快掌握地質勘探的資料,但是,這個技術主要以鉆探為主,鉆探需要鉆機打鉆孔來探明煤層的埋藏深度、厚度等,同時通過取樣測試來判定煤炭的質量如何,從而才能展開煤炭的研究工作。這項技術是成熟的,但是,鄂爾多斯盆地地表黃土、沙漠廣泛覆蓋,大型機械如鉆機的進入必須先修路,可是修路周期很長,特別是在沙漠上,修路的難度極大,面臨的難題就是如何在滿足勘查精度的前提下,盡量少打鉆孔,減少在沙漠中修路。國家當時的經濟擴張很迅速,需要快速的能源補給,更需要盡快解決能源不足的問題。所以,國家對勘查成果的渴望是急迫的。據王雙明院士回憶說,“當時在沙漠中修路,采取的辦法是把沙生植物砍下來墊在路面上,車輛才能進去,這樣一來不光效率低,對整個沙生植物的影響也很大,所以工作起來難度非常大?!?技術遇到了難題,那么當時是如何解決的呢?王雙明院士回答說,“在這個情況下,我們以陜西煤田地質局為主,聯合大專院校開展了一系列研究,目標就是要建立少打鉆孔,少修路的高效高精度勘查技術?!苯涍^大量的研究和現場試驗,集成地震、磁法、鉆探技術優勢,建立了用地震探測煤層厚度,用磁法測定煤層自燃邊界,用少量鉆孔精確控制煤層深度、厚度,采集測試樣品的綜合勘查技術體系,使鉆孔數量減少了50%以上,將煤炭地質勘查引領到了高效、高精度勘查新階段。該成果2010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3年在鄂爾多斯盆地北部進行野外地質調查
但是,科研之路總是隨著對它的深入探究而變得越來越復雜、越來越神秘,這也許就是科研的魅力所在吧,這不,新的問題正在不斷產生,據王雙明院士介紹說,“因為鄂爾多斯盆地北部生態環境很脆弱,年降雨量只有四百毫米左右,它的蒸發量達到將近2000毫米,降雨量很少,蒸發量卻很大,對地表生態的影響很大。沙漠像海綿一樣將大氣降雨儲存起來了,沿著地下的地質界面形成地下徑流和地表河流,最后匯入到黃河里面去。整個鄂爾多斯的生態系統都靠這條生命之水維系著,包括地表的草本植被、喬木灌木的生長,除此之外,工農業用水也靠它,實際上沒有這層水,此地區的整個生命系統都不存在了,所以這層水非常重要,但是這層水剛好在煤層上面,煤層開采就會產生損壞,主要表現是地表開裂、塌陷和水位下降。煤炭大規模開采后礦區水位下降了8~12米,一下降問題出來了,植被枯死、農民缺水,農民的房屋開裂以后就不能住了,社會問題很嚴重,最后陜西省人民政府就針對陜北的煤炭開發提出了10個陜北能源化工基地重大研究項目,其中就有‘采煤保水’?!?
關乎民生,刻不容緩。談到民生問題,談到農民生活因為煤礦的開采而受到了嚴重影響,回憶至此,王雙明院士心情十分沉重,他當年親自走訪了當地農戶,也親眼見證了他們的艱難。煤礦開采幾乎影響了當地農戶的生存,雖然他們可以用補貼實現在縣城買房,但是離開了故土也就離開了根,只有房子過不了生活,很多農戶不愿意搬遷,所以他們在缺水的條件下繼續生活著,水是生命之源,沒有水,基本的生活保障就難以維持。
王雙明出身于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對于知識的渴望使他走出家鄉,這是他成功的開端,但是在探尋科研的路上,王雙明始終沒有忘記憑借自己的努力改善家鄉父老鄉親的生活。他常年奮斗在第一線,習慣了默默地承受一切艱難的生活環境,可是當他目睹了這種情況發生在農民身上時,他感到心痛不已,王雙明因此陷入了深刻的反思,重新投入到科研事業中去,最終,他用科學的力量改變了現狀,在完成煤炭資源開采的同時,還能保住當地農民的美好生活!此時此刻,他不僅是一個科學家,一個煤炭開采者,更是一個農民的兒子,一個勢必力挽狂瀾的壯士!
記者非常好奇王雙明院士當時到底用了什么辦法力挽狂瀾的,就此問題,王雙明對記者詳細解釋了他的研究內容及經過,“當時確實壓力很大,我們實際上還是從地質條件的研究做起,研究在這種地質條件下如何既能保水又能采煤,后來通過大量工作以后發現這個地方盡管地表條件比較復雜,水很缺,但是地質條件還有它的獨特之處,地表的地形是西北高、東南低,地下水是從西北向東南流。含煤巖層是東南高西北低,在含水層跟煤層之間有一套隔水巖層,這套隔水巖層是東南高,西北低,與含水層相反 。上面是水,下面是煤,中間隔水巖層厚度由東南向西北增厚的變化規律被我們發現了。后來我們又研究發現了煤炭開采對隔水層的損害規律——主要與它的開采高度有關,開采高度越大,對煤層上面隔水層的損壞高度就越大,如果隔水層損害了,隔水性就喪失了,地下水就漏掉了。因此,可以按照隔水層厚度和煤層開采高度劃分出隔水性穩定區、變化區和損害區3種類型,鼓勵開采穩定區、限高開采變化區,限制開采損害區,通過分類開采的話,就能起到既開采煤炭資源,又保護地下水的作用?!?聽完王雙明的原始講解,記者明白了,王雙明院士在理想與現實之間選擇了最難的一種——兩者兼顧,卻也通過自身不懈的努力完成了一切的不可完成,過程是艱辛的,成果卻是充滿驚喜的,此時此刻,王雙明院士的形象在我們眼里變得更加偉岸崇高了。
喜獲院士,烏金之愛傳桃李
在記者與王雙明院士的采訪中,我們被他的事跡所感動,被他的成績所震撼,更被他的風采所折服。是的,聽罷他的個人經歷后,我們深刻了解到,王雙明的確是一位扎根生產科研一線,圍繞國家煤炭工業發展重大地質需求默默貢獻的院士。與此同時,他耐心細致地回答著記者的提問,深入淺出地解釋著復雜的科研成果,又使人不得不承認這是一位好老師。
王雙明院士先后于1996、2010、2011年三次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多次獲得省部級科學技術一、二等獎,主編出版《鄂爾多斯盆地聚煤規律及煤炭資源評價》《生態脆弱區煤炭開發與生態水位保護》等專著3本,在《地學前緣》《煤炭學報》等期刊發表論文50余篇,其中1篇入選F 5000,1篇獲評中國煤炭學會成立50年具有影響力的學術論文,1991年被中宣部、國家教委授予80年代優秀大學畢業生稱號,1992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8年評為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005年獲得李四光地質科學獎。他長期工作在煤炭地質勘查一線,學風嚴謹,善于理論聯系實際,富于創新和團隊精神。主持完成國家、陜西省重大地質研究和勘查項目,組建了煤炭綠色開采地質保障技術創新團隊。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還親自培養了6位博士研究生,9位教授級高工。
王雙明院士為我國煤炭研究人才的培育作出了突出貢獻,他接人待物平易近人,對待科學又謙虛謹慎,這些優良的品格成就了他的輝煌成就,也成了他堅守科研第一線的信念,他愿意將此傳承下去,他認為,應該給更多的年輕人施展才華的機會,更應該培育煤炭科研人才。幾十年過去了,在我國能源事業形勢有創新,政策有革新的情形下,在“十九大”精神引領的新面貌中,煤炭行業依然是最艱苦的,煤炭科研人才依然是最缺乏的,他愿意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為我國的煤炭事業的未來建設,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為我國的煤炭科研事業,注入更多的新生力量!
來源:當代礦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