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為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國,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的時間僅為30年,是主要發達國家的1/2,留給我們碳中和過渡時間非常短,減排工作壓力很大,亟需一場涵蓋國家、社會、個人等各層面、廣泛而深刻的綠色革命,推進傳統理念與生活方式、基礎理論與前沿科學技術、社會經濟與傳統產業結構、化石能源與新能源等諸多方面轉型發展,進而推動經濟社會全面高質量發展。這不僅需要堅定戰略一以貫之,更需要能源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新時代能源轉型之路上,成為能源強國建設的貢獻者、能源獨立戰略的推動者、科技自立自強的引領者和石油精神文化的傳播者。
01
能源強國建設的貢獻者
深入推動能源革命,加快建設能源強國,石油人要一手端穩端牢油氣飯碗,鑄好鑄強油氣“壓艙石”;一手端起端好新能源飯碗,鑄高鑄大新能源“增長極”。
1949年,我國能源總產量僅為0.2億噸標煤,其中原煤0.3億噸、原油12萬噸、天然氣0.1億立方米、發電量43億千瓦時。2021年,我國能源總產量41.7億噸標煤,其中原煤40.7億噸、原油1.99億噸、天然氣2053億立方米、發電量8.1萬億千瓦時。新中國成立后的72年時間里,原煤產量增長135倍,石油產量增長1657倍,天然氣產量增長20529倍,發電量增長1883倍,合計能源產量增長208倍。中國已從能源小國成長為能源大國,并邁入聚焦“雙碳”目標、建設能源強國、實現能源獨立的新征程。
02
能源獨立戰略的推動者
加快推動中國能源獨立戰略,堅持“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立足我國基本國情與發展階段,布局自主可控的能源獨立之路。一要突出三大安全,即供給安全、環境安全、經濟安全;二要樹立兩大理念,即節能是第一能源、綠色是最大經濟;三要構建三大體系,即智慧能源生態系統、能源產消國大聯盟、油氣儲備應急體系;四要實施一項計劃,即潔煤穩油增氣強新;五要實現兩種安全,即常態條件下“長久安全”、極端條件下“自主可控”。
03
科技自立自強的引領者
創新是第一動力,科技攻關要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
1 加快培養領軍人才
抓住第6次科技革命、第4次工業革命、第3次能源革命“三大革命”疊加的戰略機遇期,培養四類領軍人才。一是具備科學素養、革命精神,并甘于寂寞的科技專家;二是具備科學素養、全球視野、企業家理念的戰略科學家;三是具備全球視野、戰略思想、科學素養的全球企業家;四是具備戰略思想、全球視野、科學素養、企業家理念的社會管理家。
2 加強培養新一代能源人才
要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科學家首先要自信自創,以科技創新支撐當前,更好地引領未來。18世紀,知識的更新周期為80~90年,19世紀知識更新周期大約30年,20世紀知識更新周期約5~10年,到21世紀,知識的更新周期僅為2~3年。要構建能源與碳中和科技創新體系,就要加大對全球油氣人才、新型能源人才、能源跨界人才等的培養。例如,在油氣領域,培養全球油氣資源與選區、非常規油氣新理論技術、油田智慧化與大數據、LNG與儲氣庫等人才;在新能源領域,培養太陽能、風能、氫能、地熱能、海洋能、水能、核能、生物質能,以及儲能等人才;在碳中和領域,培養CCS/CCUS、負碳技術、碳減排技術、碳經濟等人才。
3 創新發展“能源學”與“碳中和學”理論認識
筆者團隊2021年提出了“能源學”與“碳中和學”的理論認識?!澳茉磳W”是研究地球、能源、人類等相互影響與協同演化的科學,指立足地球系統演化,在時間和空間尺度研究各類能源形成分布、評價選區、開發利用、有序替代、發展前景等內容的學科。包括3個核心內涵:一是地球與能源的相互關系,即地球系統下能源形成與能源消耗對氣候環境反饋的相互關系;二是地球與人類的相互關系,即地球環境孕育人類演進與人類行為改造地球環境的相互關系;三是人類與能源的相互關系,即人類利用技術開發能源與能源驅動人類社會進步的相互關系。碳中和是一項系統性、革命性的重大協同工程,涉及節能提效、減碳固碳、科技創新、應急儲備、政策支撐五大戰略工程?!疤贾泻蛯W”體現碳中和愿景下,建設“綠色地球、宜居家園”的生態文明需求。碳中和學技術框架主要包括碳科學技術和碳經濟技術。碳中和目標是實現人類碳排放與地球碳循環的平衡,途徑是以無碳新能源有序替代化石能源,內容包括能源技術與經濟產業政策等,學科主要為能源科學與社會科學的交叉。
4 “三碳”關鍵技術攻關
碳中和“三碳”關鍵技術主要包括碳減排、碳零排和碳負排。
碳減排關鍵技術:化石能源綠色開發、低碳利用、減污降碳,加強多能互補耦合、低碳建筑材料、低碳工業原料、低含氟原料等源頭減排;減污降碳協同、協同治理與生態循環、二氧化碳捕集/運輸/封存以及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減排等末端減排。
碳零排關鍵技術:加強新型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海洋能、生物質能、核能等零碳電力技術以及機械能、熱化學、電化學等儲能技術;開發可再生能源/資源制氫、儲氫、運氫和用氫技術;開發鋼鐵、化工、建材、石化、有色金屬等重點行業的零碳工業流程再造技術。
碳負排關鍵技術:加強二氧化碳地質利用、二氧化碳高效轉化燃料化學品、直接空氣二氧化碳捕集、生物炭土壤改良;加強森林、草原、濕地、海洋、土壤、凍土的固碳技術升級,提升生態系統碳匯。
04
石油精神文化的傳播者
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石油精神文化,踐行“講進步不要忘了黨,講本領不要忘了群眾,講成績不要忘了大多數,講缺點不要忘了自己,講現在不要割斷歷史”。石油精神“五講五不忘”,體現出石油人赤誠的愛黨愛國情懷、深厚的集體主義觀念、大公無私的奉獻精神、謙虛謹慎的學習態度和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
以“苦干實干”“三老四嚴”為核心的石油精神,是攻堅克難、勇創佳績的動力源泉,承載著新中國石油工業戰線的奮斗與輝煌。石油精神歷久彌新,新時代石油人在肩負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重大責任和實現碳中和目標的新征程上,比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石油精神的強力支撐。要開展石油精神的再學習再教育再實踐再傳播,不斷深挖其時代內涵,追尋新的詮釋路徑,踐行“我為祖國獻石油、我為綠色賦新能”的歷史責任,為保障國家油氣供應和能源安全凝聚起更強大精神力量。
本文摘編自《碳中和目標下世界能源轉型與中國能源人新使命》,原文刊發于《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22年第3期
作者:鄒才能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石油集團新能源首席專家、中國石油集團國家高端智庫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石油深圳新能源研究院院長、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副院長;潘松圻、馬鋒 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高級工程師
來源:中石油經研院智庫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