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解決朔州市煤炭工業轉型發展難題,利用現場調研和理論研究等方法,闡述了煤炭物流高質量發展的科學內涵,在分析國家、山西省、朔州市物流產業發展政策以及朔州市產業基礎、資源稟賦基礎上,剖析了朔州市煤炭物流發展質量偏低的成因,提出4條發展路徑:利用先進技術創新煤炭物流運營管理模式,打造國際陸港實現輻射地區經濟協調發展,暢通煤炭鐵海聯運促進煤炭物流開放發展,借助環境優勢建設綠色煤炭物流通道。并總結出做好朔州市煤炭物流發展戰略頂層設計的發展建議,為朔州市煤炭物流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構建朔州市煤炭工業發展新格局,為我國煤炭物流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 朔州市;煤炭物流;高質量發展
0 引言
煤炭資源相對豐富、可靠、可清潔利用和經濟性,決定了煤炭作為我國主體能源的地位和作用在相當一段時間內不會改變。煤炭物流是集煤炭運輸、倉儲、加工、配送、交易、信息等為一體的服務活動。煤炭物流高質量發展,對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增強煤炭穩定供應能力、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朔州市已探明含煤面積1603km2,占全市總面積的14%,橫跨大同、寧武兩大煤田;全市煤炭生產、洗選、運輸能力均在2億t以上,位居全省第一、全國第三,2021年朔州市原煤產量突破2億t;朔州市區位優勢明顯,煤炭、高嶺土等資源富集,交通比較發達,境內鐵路和公路網絡密集,集運系統和運煤專線、支線比較發達。朔州市因煤炭而設市,煤炭工業對朔州市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隨著國家加快調整能源結構,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國家生態環保要求的提高,朔州市作為煤炭資源型城市,資源優勢與生態環保壓力并存,轉型發展迫在眉睫,煤炭物流是煤炭工業改變粗放式發展,實現轉型升級的重要領域。
本文闡述了煤炭物流高質量發展的理論內涵,并根據國家和地方產業政策,結合朔州市煤炭物流發展形勢,分析了朔州市煤炭物流發展質量偏低的成因,提出了朔州市煤炭物流的高質量發展路徑和對策建議,不僅能夠對煤炭資源型城市轉型升級提供參考,也可為山西省乃至我國煤炭物流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
1 煤炭物流高質量發展的理論內涵
1.1 構建綠色低碳煤炭物流體系
煤炭物流高質量發展必須走綠色低碳發展之路。一是煤炭加工、存儲、配送等環節逐步實現全密閉化;二是在煤炭儲存、裝卸、運輸過程中有效防塵措施逐步得到應用,以控制揚塵污染;三是運煤列車、貨車及其裝卸設施逐步進行全封閉改造,以減少運輸過程中的原煤損耗和煤塵污染;四是動態煤炭管理信息系統逐步建立,以實現對煤炭供應、儲存、配送、使用等環節的動態監管。
1.2 打造低碳煤炭物流
推動煤炭物流裝備低碳綠色化,綠色低碳涉及到煤炭物流的各個流程。運輸環節使用清潔環保的電力機車而非傳統燃油機車,減少運輸排放,加強重載運輸(萬噸大列);倉儲、搬運環節使用煤炭自動化裝卸設備以及煤炭降塵除塵設備,避免煤炭散落、揮發造成污染;包裝環節使用綠色環??芍貜屠玫陌b設備、材料。利用“公轉鐵”運輸結構調整政策推動節能減排。深化落實貨物運輸“公轉鐵”,加快鐵路運輸專用線建設,打通煤炭物流運輸“最后一公里”和“最前一公里”,提升鐵路“礦到門”“礦到站”的運輸能力和效率,推動運輸行業節能減排。
1.3 建立資源共享的大宗商品智慧物流信息平臺
搭建公共性的、互聯互通的大宗商品智慧物流信息平臺。推動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信息技術與物流業務深度融合,為物流各功能環節、供應鏈全鏈賦能;打造開放、共享、共生的生態體系,要延伸大宗商品貿易物流資源,壓縮物流成本;在保障信息安全的情況下,擴大物流相關信息公開范圍和內容,為物流企業和煤炭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查詢提供便利,實現物流邊際效益最大化。
2 朔州市煤炭物流發展形勢分析
2.1 順應新時代國家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時代潮流
根據新時代朔州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從國家能源結構調整的高度,從煤炭產業鏈、價值鏈延伸的視角,以市場對煤炭產品的使用和價值需求為導向,促進朔州市煤炭產業高質量轉型發展,符合中央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根本要求。
2.2 符合山西省現代物流發展規劃要求
山西省“十四五”現代物流發展規劃提出,統籌朔州物流發展,強化陸港、空港、口岸、鐵路、高速公路、管道等物流設施聯網協同,加快構建高效的鐵路集疏運體系,強化貨物集散分撥功能,布局大同-忻州-朔州糧食物流樞紐節點,強化山西中北部資源和能源外運。朔州市加快完善煤炭輸送通道,整合鐵路、公路物流資源,發展以煤炭為主的資源型產品物流符合山西省現代物流發展規劃要求。
2.3 具備良好的資源稟賦及產業基礎條件
煤炭開采是朔州市的主導產業,已探明煤炭儲量達425億t,占山西省的六分之一,朔州市6個縣區中有5個是全國重點產煤縣區,煤炭品種豐富、質優價廉、用途廣泛,尤以優質動力煤輸出和發電著稱。朔州地處山西省北部、晉蒙交界區域,距離大秦線和朔黃線兩大煤炭運輸通道較近,兩大通道連接的唐山港和黃驊港是未來最重要的煤炭下水港,便于利用鐵路網絡實現與忻州、大同等周邊煤炭物流節點的互聯互通,具備發展煤炭物流的基礎和條件。
2.4 朔州市經濟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必然
煤炭工業在可預見的未來仍然會是朔州市的支柱產業,在環境資源承載能力有限的情況下,依托朔州地區的煤炭供應量,積極探索發展煤炭物流,充分利用河港物流、鐵路優勢和互聯網平臺,吸引過境的陜、蒙等周邊資源,搭建一個由供應商、需求方、貿易商和服務商等多方參與的大平臺,利用公鐵聯運打通大宗商品供應鏈的上中下游,進而為各個環節提供物流、信息、金融等高附加值的現代化服務,有利于朔州市提升服務價值、創新協作關系,實現市場聯動、區域協調發展。
3 朔州市煤炭物流發展質量偏低的成因
3.1 煤炭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滯后
朔州市煤炭物流園區距礦區較遠,鐵路線無法到達,需要汽車短駁到鐵路裝卸線;通過型物流園區較多,加工型物流園區少;儲配基地建設滯后,集、疏、運系統不匹配,應急保障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3.2 煤炭物流市場主體服務水平低
朔州市煤炭物流服務主體“小、散、弱”,綜合服務能力弱;電商平臺線上交易不活躍,線下功能不齊全;煤炭物流企業與商貿企業結合不緊密,供應鏈管理的體系沒有形成,造成貨物的迂流,裝卸、損耗成本較高。
3.3 煤炭物流整體技術水平較低
朔州市煤炭物流技術應用落后,管理粗放;集裝化水平低、裝載設備不足、精細化管理不足,大路貨的多,需求定制的少;生產地與消費地銜接不緊密,量身定制的營銷方案較少,市內擁有北同蒲、神華準池、在建準朔等煤運干線,連通大秦、朔黃兩大煤運主通道,但運輸方式表現為大量煤流的過境運輸。
4 朔州市煤炭物流高質量發展路徑
4.1 利用先進技術創新煤炭物流運營管理模式
探索朔州市煤炭物流運營管理模式。一是產業延伸模式,以煤炭物流為核心,沿著物流價值鏈、物流方式、發展深度、發展廣度、發展輻射等維度進行產業拓展,通過產業縱向一體化發展和橫向一體化延伸,形成科學、合理、適度、高效的產業體系;二是供應鏈模式,構建煤炭供應鏈管理體系,按照全球資源整合、煤炭供應鏈管理服務商的發展定位,完善煤炭供應鏈管理網絡,建設一個集上游煤炭供應商、中游煤炭物流服務商和金融機構等下游煤炭消費企業以及其他有關合作伙伴共享的網絡平臺,發揮朔州市上下游企業一體化運作的優勢;三是智慧物流模式,以互聯網+為核心,以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為技術支撐,以物流產業自動化基礎設施、智能化業務運營、信息系統輔助決策和關鍵配套資源為基礎,通過物流各環節、各企業的信息系統無縫集成,實現物流全過程鏈可自動感知識別、可跟蹤溯源、可實時應對、可智能優化決策的物流業務形態。
4.2 打造國際陸港,實現輻射地區經濟協調發展
以國際陸港為基礎,依托陸港大進大出的國際物流資源優勢,設置陸港產業園區;陸港產業園區的工業企業集群大產出和大運量為陸港提供充足的貨物資源,陸港產業園區的服務區提供優質現代服務集群;發揮陸港中轉分撥優勢,優化平朔礦區高硫煤的利用方案,增加礦區低硫煤配入外銷量,低質煤就近用于發電,發展高硫煤煤化工;陸港毗鄰采煤塌陷生態修復區,可充分整合利用好采煤沉陷區,建立朔州地區物流交易信息平臺;形成國際陸港、陸港產業園區、內陸城市、陸港直接經濟腹地、陸港間接經濟腹地層次遞進的有機聯系,實現朔州市輻射地區經濟的協調發展。
4.3 暢通煤炭鐵海聯運,促進煤炭物流開放發展
加快完善地區煤炭鐵路支線、貨運場站以及物流園區等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平魯內陸港建設,形成煤炭物流聚集的高效載體,提升地區煤炭海鐵聯運的效率和通達性,暢通煤炭外運通道,拓展煤炭物流增值性服務,打造返程物流集散新平臺;由于海鐵聯運涉及環節較多,專業性較強,需積極與港口運營企業和大型第三方物流企業合作,提升煤炭物流行業的服務水平和質量;采取多種手段培育地方中、小煤炭物流企業發展;積極謀劃蒙、陜地區優質動力煤采購及物流網絡,隨著蒙、陜地區煤炭就地轉化率逐年提高,去產能導致供應量相對減少,市場集中度提高,浩吉鐵路通車后導致大量優質動力煤直接南下,未來蒙、陜地區優質動力煤供應將呈現緊張態勢,需加快制定戰略和策略,在蒙、陜地區建立優質動力煤產地采購及物流網絡,適時并購優質動力煤產地內煤礦資產和物流資產,特別是煤炭物流樞紐。
4.4 借助環境優勢建設綠色煤炭物流通道
一是充分利用“運輸結構調整”“多式聯運”“公轉鐵”等政策條件,發揮晉、陜、蒙地區煤炭過境朔州的區位優勢,拓寬煤炭產品加工來源途徑;二是促進煤炭運輸進入全市洗選加工和物流體系;三是擴大港口回程貨物的種類、范圍和數量,發展集裝箱物流,盡可能實現空重平衡,突出內陸港真正具備的功能;四是發揮比較優勢,朔州煤炭主要運輸到秦皇島港,隨著市場格局發生重大變化,秦皇島港已接近飽和,運力會逐步減少,建議朔州市發揮比較優勢,通過遷曹線進入曹妃甸,充分運用好曹妃甸泊位多、運輸能力強的優勢;五是根據各煤運干線的運輸特點和能力適應狀況,合理確定內陸港建設選址方案,綜合比選在北同蒲、準朔、準池及平朔礦區鐵路建設的優劣勢和發展條件。
5 朔州市煤炭物流高質量發展對策建議
5.1 充分發揮資源配置過程中市場的決定性作用
資源型城市謀求高質量轉型發展,要對自然和規律懷有足夠的敬畏之心。在更好地發揮政府調控職能的同時,以推進區域經濟高水平開放為基礎,充分發揮企業家精神,讓市場在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資源配置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推動煤炭物流發展,真正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與動力變革。
5.2 做好朔州市煤炭物流發展戰略的頂層設計
從全局角度開展朔州市煤炭物流發展戰略研究,系統出臺煤炭物流體系建設發展規劃,把煤炭物流戰略或規劃作為重點專項。在確定區域煤炭物流產業發展規劃時需要全面、深入地了解物流產業發展條件以及因素間的相互關系;通過深入、廣泛的調研、專家論證,分析朔州市外部發展環境及內部發展條件,研判朔州發展煤炭物流的優勢與劣勢、機遇與挑戰;在此基礎上,提出朔州市煤炭物流中長期發展戰略規劃,細化發展目標、發展定位及實現路徑,確保朔州煤炭物流健康有序發展。
5.3 運用系統思維推動朔州煤炭物流體系建設
借鑒沿海發達地區的經驗,結合當地發展實際,在廣泛征求企業意見與煤炭物流發展趨勢基礎上,引入現代物流創新思維和智慧發展變革趨勢,形成促進煤炭物流健康發展的外圍環境機制,形成物流企業發展的高地和物流成本的洼地,打造區域煤炭物流中心;為煤炭供應鏈相關企業提供良好的營商環境,促進相關產業集聚;積極出臺煤炭物流發展政策,特別是財政、稅收、土地等專項政策;強化煤炭物流和供應鏈管理服務能力等軟件系統的投資建設,特別是相關煤炭交易、物流服務、商務支撐、市場“放管服”等軟件系統的改革創新和建設規劃。
來源:煤炭經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