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企業既是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中堅力量,又是新質生產力發揮作用和實現價值的主要陣地。近年來,陜西煤業結合實際因企制宜,在科技創新、全產業鏈協同、綠色環保等方面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一批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落地生根,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提質增效、邁上新臺階。
科技向“新”,培育新質生產力新賽道
發展新質生產力,科技創新是核心。陜西煤業推進科技創新不斷加速成果轉化,形成了科技自主創新和成果轉化“兩個輪子一起轉”的良好態勢,轉型升級之路越走越堅實。
2023年10月,陜煤首套8m超大采高智能化綜采工作面,在張家峁礦業公司2203綜采工作面投產運行。
同年11月,在曹家灘礦業公司,世界首創自主研發10米超大采高智能綜采工作面及配套設備重載試運轉成功,并采出第一刀煤,我國煤炭一次采全高跨入10米大關。
從8米到10米,提升的不僅僅是高度,更帶動了煤炭新質生產力在裝備、基礎材料、加工設備、技術工藝、認知理念等全方位躍升。經歷了從實驗試運轉到穩步實現安全高效生產,從月產79.6萬噸到136.3萬噸,10米超大采高工作面正持續釋放科技創新強勁動能。
陜西煤業積極推廣超長工作面、小煤柱、110工法、長鉆孔水力壓裂、超高壓水力割縫和液態二氧化碳驅替置換瓦斯等新工藝、技術和裝備,推動災害治理能力、安全高效生產能力同步提升, 實現礦井綠色安全高效發展。
與此同時,陜西煤業加速建成以工業互聯網、云計算、機器人集群為依托的全面感知、實時互聯、分析決策、自主學習、動態預測、協同控制的“人工智能+”新質生產力,實踐“人工智能+”智能化采煤、智能快掘、巡檢等多種應用場景的協同作業,努力實現新質生產力在采掘、運輸、通風、洗選等方面全覆蓋。
經營成“鏈”,激活新質生產力新動能
瞄準煤炭產運銷全流程數字化協同,陜西煤業充分發揮新質生產力在經營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著力培育新模式、新業態,構建起貫穿整個價值鏈的數據集成系統和管理模式,加速向“數智企業”轉型。
以“鏈”謀變,以“鏈”謀新。陜西煤業根據所屬井工煤礦的特點,創新構建具有陜煤特色的安全生產經營過程管理“雙十體系”,聚焦生產過程和經營管控“十大過程、十大環節”,通過煤炭“產供銷三網一平臺”數字化實時管控體系,依托全業務、全流程的生產經營數據,將業務與財務有機融合,動態掌握安全生產態勢、物資消耗儲備、煤炭銷售業務的全流程數據,實現“縱向共享、高效協同,橫向聯動、業財一體,智能分析、科學決策”的管理目標。
自該模式運行以來,覆蓋“陜西煤業—礦業公司—生產礦井”三個層面,截至2023年,商品煤成本同比下降超5%,全年集采價格指數較國家PPI平均值降低2.3個百分點,達到了物資“零庫存”、安全生產“零影響” ,物資保障能力和質量水平顯著增強。
此外,通過建成使用“煤炭運輸銷售網” 和“智慧零售” 系統,實現了合同簽訂到煤款結算全過程線上辦理,裝煤進場車輛排隊時長降低了45%,裝車效率提高30%以上。
該模式環環相扣,貫穿整個產業鏈,實現了“出好煤、買好價、算好賬”,達到了經營管理“日清月結” ,使全面預算管理實現了實時動態監控、及時精確糾偏。
生態逐“綠”,積蓄新質生產力新勢能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陜西煤業致力于綠色低碳發展,在生態修復、矸石處理、大氣污染等方面持續深耕,厚植新質生產力綠色底蘊,使礦區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職工生活更幸福。
乏風、水源熱及空壓機余熱利用、光伏發電、“空壓機余熱+天然氣鍋爐”、地熱能、全自動超低氮燃氣蒸汽鍋爐……陜西煤業按照“清潔+”思路,研發節能、節水、節材、減污、降碳等清潔能源利用范圍,推動新質生產力不斷涌現。
數字技術賦能生態環保,成為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支撐。陜西煤業加大“數字+”在生態環保中的應用,加大“礦山生態修復時空大數據平臺”“礦山地質環境監測預警系統”“節能環保能耗在線監測平臺”的建設與應用。
截至目前,陜西煤業已建成11處國家級綠色礦山,16處省級綠色礦山,綠色礦山入庫率達75%以上,用實際行動交出了一份企業發展與環境保護和諧共生的綠色“新答卷”。
來源:陜西煤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