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員
科技發展處處長
姜東,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C1化學及炭材料制備和應用,現任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科技發展處處長,兼任山西省石墨烯技術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山西省青年科技人才協會副會長、山西省化工學會副秘書長、山西省化學會副秘書長、中國科學院銀川科技創新與產業育成中心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山西省經濟轉型與企業發展委員會理事、中國能源環保高技術產業協會理事等、山西省科技廳/工信廳評審專家、《中國煤化工》特約通訊員、山西省科協第八屆代表、科普特邀專家等。
牽頭主持項目7項,包括國際合作、國家基金、山西省重大專項等,經費700余萬元,發表SCI/EI期刊研究論文34篇,他引次數540次,以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發表文章15篇(有2篇文章他引超過60次),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8項(授權11項)。成果轉化方面,通過技術調研、多維宣傳、雙向溝通、貼身服務和制度建設等方式,形成全鏈條、多角度、全系統的成果轉移轉化創新思路,促進30多項技術成果轉移轉化,為研究所爭取經費3.7億余元,實現產值150多億元,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曾連續5年獲得中科院北京分院技術轉移工作組織獎、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獎、中國化工學會侯德榜化工科學技術青年獎、中國技術市場金橋獎(集體)、山西省“三晉英才”支持計劃拔尖骨干人才、中科院北京分院“啟明星”優秀人才稱號、中國化學會先進工作者、山西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研究管理工作先進工作者等稱號。
研究成果:
一、應用基礎研究方面:
1、在材料制備方面,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非水體系、常壓室溫條件下和利用溶劑熱方法高分散銳鈦礦TiO2的制備,所制備的納米TiO2具有優越的光催化性能;另外提出并驗證了非水體系納米材料形成的機理,并將此方法在無機非基金屬氧化物材料方面進行了普適性研究。相關文章發表在EUROPEAN JOURNAL OF INORGANIC CHEMISTRY等,單篇他引次數30次。
2、國際上首次以羧基官能化SBA-15為載體實現了原位高分散納米TiO2的負載,同時可實現同步原位對TiO2催化劑進行金屬、非金屬改性后,改性后的催化劑在可見光、紫外光催化還原CO2方面表現出優越的性能。相關文章發表在APPLIED SURFACE SCIENCE、CATALYSIS TODAY等,單篇他引次數90次。
3、利用有機反應制備得到了不同官能團雜化的系列TiO2材料,提出并驗證了有機無機雜化TiO2材料的反應機理,雜化后的TiO2具有很強的可見光吸收能力并且表現出優越的可見光催化性能;相關文章發表在APPLIED CATALYSIS B-ENVIRONMENTAL等,單篇他引次數77次。
二、成果轉移轉化方面:
通過技術調研、多維宣傳、雙向溝通、貼身服務和制度建設等方式,形成了全鏈條、多角度、全系統的成果轉移轉化創新思路,實現了全心全意精準服務科研,促進了成果轉移轉化,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1、建立了線上、線下“雙管齊下”,宣傳冊、微信和網站“三位一體”的宣傳體系,搭建了科研人員與企業的溝通橋梁,為成果轉化提供了必要前提。
2、通過“請進來-走出去”,建立雙通道溝通機制,實現了技術和市場的無縫對接,提高了研究所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為成果轉移轉化奠定了基礎。
3、積極組建了專業化的隊伍,成立了成果轉移轉化辦公室,為科研人員提供技術轉移轉化全鏈條、貼身的管家式服務,助力成果快速變成生產力。
5、建立健全了成果轉化管理制度,既保障了科研團隊利益,又保證了團隊后續發展,整體上又確保單位的發展,為單位持續健康發展貢獻了注入了活力。
該同志牽頭建設了內蒙古煤化工研究院、淮北煤化工技術研究中心、青島碳材料研發中心和貴陽石墨烯研究中心四個成果轉移轉化平臺,助力研究所成果轉移轉化。近八年來,促進煤炭清潔轉化利用技術包括:煤制化學品、甲醇轉化(MTG、MTP和DMC)、煤氣化、污染物脫除等20多項技術落地轉化,爭取科研經費2.5億元,實現產值100多億元;促進炭材料制備與應用技術包括:石墨系列技術、活性炭制備技術和石墨烯系列技術等10多項技術與企業合作,爭取經費1.2億元,實現產值50億元。
專利成果: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8項 (授權11項),代表性專利如下:
CN200910175311.0,一種負載型耐硫低碳醇催化劑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
CN200910175305.5,含二氧化碳合成氣進行甲烷化的催化劑及制法和應用;
CN200910175313.X,一種耐硫甲烷化催化劑及制備方法和應用;
CN200910175306.X,一種煤制合成氣聯產低碳醇和天然氣的技術;
CN200910175316.3,一種合成氣制低碳醇并聯產天然氣的耐硫催化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