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名稱 | 建筑工程BIM信息化管理研究與應用 | |
項目分類 | 煤礦信息化 | |
研究單位 | 無 | |
知識產權及獲獎情況 | 無 | |
項目介紹 | 一、立項原因 BIM是建筑信息模型的簡稱,它的核心是通過建立虛擬三維模型,利用數字化技術將工程項目進行可視化的呈現,將原來的二維圖紙升級成為5D模型,通過優化施工過程,做到多效協調管控,達到為項目增值的目的。 BIM技術具有可視化,協調性,模擬性,優化性和可出圖性五大特點,它可以運用于施工場地分析、建筑策劃、方案論證、性能化分析、工程量統計、管線綜合、施工進度模擬、施工組織模擬、建筑系統分析等施工全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建筑工程中應用BIM技術,打造智慧化工地,有助于提高設計和施工人員的工作質量以及工作效率,也項目各方的溝通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應用BIM技術進行工程項目的信息化管理,構建工程信息模型,發揮其在項目策劃、設計、施工、運維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推動建筑行業的科學發展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研究內容及創新點 我們以“同弘朗庭”、“同錦世家”、“雙創中心”三個項目為例,通過BIM技術分別創建建筑、結構、機電MEP模型,并對三者進行關聯組合,發現建筑同建筑、建筑同結構、結構同機電相互之間的沖突關系,從而優化實施方案,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實施:
施工區域布置
施工場地整體布置 (2)BIM施工資源管理 通過將BIM與施工進度計劃相鏈接,將空間信息與實踐信息整合在模型中,可以直觀、精確地反映整個建筑的施工過程和虛擬形象進度,對項目施工進行精確計劃、跟蹤和控制,動態地分配各種施工資源和場地,實時跟蹤工程項目的實際進度,并通過計劃進度與實際進度進行比較,隨時隨地三維可視化監控進度進展,對于施工進度提前或者延誤的地方用不同顏色高亮顯示,做到及時預警,及時分析偏差對工期的影響程度以及產生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實現對項目進度的控制,保證項目能按時竣工。優化使用施工資源以及科學的進行場地布置,對整個工程的施工進度、資源和質量進行統一管理和控制,以縮短工期、降低成本、提高質量。 通過該模型,計算、模擬和優化對應于項目各施工階段的勞務、材料、設備等的需用量,從而建立勞動力計劃、材料需求計劃和機械計劃等,在此基礎上形成項目的計劃成本,其中材料需求計劃的準確性、及時性對于實現精細化成本管理和控制至關重要,并以此為依據指導采購,避免材料資源堆積和超支。 根據形象進度,利用BIM模型自動計算完成的工程量并向業主報量,與分包核算,提高計量工作效率,方便根據總包收入控制支出進行。 在施工過程中,及時將分包結算、材料消耗、機械結算在施工過程中周期地對施工實際支出進行統計,將實際成本及時統計和歸集,與預算成本、合同收入進行三算對比分析,獲得項目超支和盈虧情況,對于超支的成本找出原因,采取針對性的成本控制措施將成本控制在計劃成本內,有效實現成本動態分析控制。
同弘朗庭主體結構施工模擬
同弘朗庭進度款支付統計
(3)BIM管線優化布置 通過創建建筑、結構、機電模型,將三者進行協同,便可發現建筑與建筑之間,建筑與結構之間,結構與機電工程之間存在的碰撞問題,結合施工進度計劃,并能發現各個施工班組之間的交叉作業、節拍施工錯誤等問題,并及時進行綜合調整。 在同煤雙創中心項目中,我們應用了BIM管線綜合布置技術,由于綜合實驗樓地下車庫主體結構梁與送回風管尺寸較大,按照二維圖紙排布后只能壓縮地庫凈高,導致地庫車輛無法出入,浪費地庫使用空間,我們通過制作地庫三維機電模型,將地庫主、次梁與風管放在同一維度空間內進行數據測量。原地庫風管走向大多通過地庫主梁(600*1600、600*1500),經過調整后,將原有主梁下風管移至次梁中間,整個地庫遵循依次避讓原則,盡可能使梁下空間得到充分利用,避免管道穿過主體結構,對主體結構進行開洞。應用BIM技術后,成功將地庫凈高控制在2.8m的位置,在 BIM 模型中可以直觀的看到地下各專業管線之間空間走向和布置,綜合考慮各類專業管線大小和空間位置預留,合理的利用有限的地下空間,達到設計要求。 我們按照BIM模型將地庫管道碰撞的節點進行適當的翻彎處理,并參考給排水、消防、電氣、通風等專業規范,將各專業管道有序排列并留有一定的檢修空間,形成最終施工模型,再將三維模型轉化為不同專業的二維圖紙,將圖紙分發到各施工單位手中,施工單位按圖施工,既可以明確自己的施工位置,又可以提前掌握下料長度,這樣既節省了工期,又提高了施工效率。
利用BIM技術進行3D協調
同煤雙創中心管線碰撞檢查
同煤雙創中心實際施工管線
|
|
產品圖片 | ||
推廣及合作方式 | 無 | |
聯系方式 | 電話 | |
微信 | 無 | |
郵箱 |